2)第931章 上学_地狱的13张契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笔,竟是有削着削着就把手弄破了的。

  基本上每天上午9点上课,下午15点放学。

  中午就吃点从家待的窝头,就点凉水喝就行了。

  大家都是这样的,也就他们老师吃的好点。

  时间来到了1985。

  改革开放,是1978年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、对外开放的政策。

  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,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多亿元,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、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。但是人民依然贫苦,技术比较落后。于是就有了之后的“改革开放”。

 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,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。

  85年是改革开放的第7个年头,中国的各大城市经济繁荣体现突出,但跟宋瑜他们所在的来溪村关系不大。

  这一年十三岁的宋瑜已经完成小学学业,顺利地升入所属县的县第二中学。

  他们那个所属的骏平县只有两所中学。

  这两所中学都是高中与初中合并的那种。

  初三毕业后只要中考成绩通过,就能直接升入本校高一。

  俊平县的这两所中学分别叫“县第一中学”以及“县第二中学”。

  前者县第一中学,都是给本县或其它县所谓官二代、富二代上的,或是一些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,在小升初考试时,取得了非常优越的成绩上的。

  县第一中学的“官富二代”或是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的学生,起码占据了一半,剩下一般则是学习尖子生了。

  相比第一中学的教学楼建设和师资配备力量,县第二中学就有些操蛋了。

  教学楼装修和课桌不如人家第一中学,师资力量不如对方,在县里的受重视程度不如人家;但相对的,第二中学的学费还是很便宜的。

  宋瑜最后升入哪所中学自然不用多说。

  他们那个年纪的小学生里,只有前4名考进了第一中学,而宋瑜则是班里的第十二。

  要知道,最后小学毕业的时候,学校整个年级从原先的30多人,最后由于各自家庭的种种原因,只剩下20多名学生。

  而这20多名学生了,最后仅有17名学生报名参加小升初考试。

  那宋瑜最后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。

  他绝对是有脑子不用的那种。

  不过他最后能顺利升入中学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。

  起码在他们宋家,除了那个念完初三就不上了的三姐外,就属宋瑜的学历最高。

  在县第二中学上学的孩子,既有当初学习成绩优秀,但就因为家里没钱,上不起第一中学的;也有家里条件还可以,但因为孩子学习不好,好让其混个初中文凭的。

  而宋瑜则属于学习成绩中上,家里经济一般,有脑子但是不太钻学习的那种。

  说起来,由于他上面的大姐、二姐、三姐相继出嫁,除了父母外,再上面也没老的了;所以宋瑜他家的经济状况也有所好转,起码二老不用再去管那三个“泼出去的水”了。

  宋瑜的父亲宋老蔫今年也55了,母亲赵淑娟也有52、3了,这个岁数还能勉强下地干干活。

  不过好在有时候女婿们有时间忙完自己地里的活,就会过来帮助老丈人们。

  因为宋瑜是老来得子的孩子,他才13岁,自己的外甥们都有的上小学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iejie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